纳西族的丧葬制度,因地而异。是由于异地而居以后,地域环境、社会发展、文化交流、生活习俗等的发展差异而形成。据纳西象形文经书及汉文古籍的记载,纳西族原来都实行火葬,且有自己一些古朴的礼仪。从清以后,原丽江县一带的纳西族才改行土葬,并吸收了诸多汉族的丧葬礼仪;宁蒗永宁一带的纳西族摩梭人,受藏族影响,虽仍行火葬,但已渗进不少喇嘛教礼仪;原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,虽受一定藏族影响,但保留了较多纳西古俗。所以,从不同地区纳西族的丧葬习俗中,我们可以大体看出纳西丧葬习俗发展演变的轨迹。
一、原丽江县纳西族土葬制度
丽江坝的纳西族
(一) 由火葬改为土葬
乾隆《丽江府志略》有这样的记载:“土人亲死,既入棺,夜用土巫名刀巴(即东巴一一引者注)者,杀牛羊致祭,亲戚男女毕集,以醉为哀。次日送郊外火化,不拾骸骨。至每年十一月初旬,凡死人之家,始诣焚所,拾灰烬余物,裹以松枝瘗之,复请刀巴念夷语彻夜,再祭以牛羊,名曰:葬骨。改设后,屡经禁谕,土人尚惑刀巴祸福之说。自束河社长和悰顺母死,殡殓如礼,择地阡葬,题主刻铭,人不见其有祸,此风乃渐革也。”特别是嘉庆二十五年(1820年),知府王厚庆,进一步推动丧祭“从汉礼”、“风俗丕变”(光绪《丽江府志》)。可见,丽江纳西族改行土葬,是在清初“改土归流”以后,以行政的方式强制改变的,且加进了一些汉族的礼仪,汉化程度越来越大。当然,其中仍保留了不少纳西族特点。
(二) 死者落气之前放“含口”
在丽江坝区一带,当病人垂危时,家中亲人及村邻老人要聚集床边守候。病人快咽气时,由其儿子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红纸包(内放少许银、茶叶、米粒)放入其口中,边放边说:“您去时不要有什么牵挂,路有三条:上面一条是豺狼虎豹的路,不能走;下面一条是雉鸡的路,也不能走;中间一条是菩萨善人的路,你就走这一条。”或说:“您放心去吧,跟故去的祖先安心地去吧,别挂牵我们。”当病人咽气后,即将红包取出,放入口中,纳西语叫“纱撒肯”,汉语为“含口”。
(三)给死者洗尸
接着就给死者洗尸,整个过程是:先由孝子点着香,带上一个土罐到河边,插上香,丢几个钱在河里,表示付给买水钱,在回家的路上,不能与任何人讲话。到家后,在屋檐滴水处用三根桃树枝(有的用土鑿)支成三脚架,将水烧热,用新白布蘸水将死者从头到脚全身擦洗一遍,再用油擦全身,穿上寿衣。一切停当,就将死者尸体移至堂屋正中,停放在临时用两条木凳上木板的床上。前置供桌,供以香火及果品、食物,亲友闻讯前来祭拜。停尸一天左右后,择时入棺,举行祭悼仪式。
(四)开祭
旧时,开祭一般三天,第一天悬白,丧家门口用竹竿挂上“白”(用纸糊成圆桶形、上贴纹饰),门上贴上白色哀联,表示办白事,亲友陆续前来帮忙。第二天正祭,棺前摆有八大碗、金童玉女,挂上祭帐、祭联等,亲友乡邻纷纷前来吊唁,磕头祭拜。孝子坐于堂屋内侧棺旁草席上,孝女则在堂屋外侧。每来一批祭奠者,孝子要磕头致谢,孝女跪哭一番。有的要请和尚或喇嘛念经,有的由歌手及老人唱丧歌。从停尸时起,直到起棺送葬前都要点长明灯,由孝子及亲友守灵。第三天出殡,出殡时城里一般要请喇嘛或和尚念经,乡下则多请东巴念指路经,向死者指引回归祖先故地之路线。然后起棺,孝男孝女哭跪,鸣鞭炮。抬出家门后,孝男孝女面向棺木跪于路中,棺木从他们头上抬过。
送葬队伍依次是:开路者拿鞭炮纸钱走在最前面,紧接着是旗幡队抬着金童玉女、纸人纸马等跟后,再后是孝子扛着魂幡、身背一碗供饭(表示献给死者的盘缠)、披麻戴孝走在棺木前,棺木后面是哭丧的孝女及亲属、送葬的乡邻们。每过一座桥或一段路,开路者都要撒纸钱和放鞭炮。送至最后一座大桥,孝女反向哭跪,棺木从他们头上抬过,孝女及送葬亲友乡邻返回,其余人将棺木抬至坟地里安葬。下葬时,一边盖上一边说些吉祥话。
(五)葬后复丧及做“七”和“三年斋”
葬后第二天复丧,家人及亲友上坟祭拜。
男死做“七七”,女死做“五七”,即每七天举行一次祭祀活动,其中“四七”由已出嫁的女儿承办。以后每年大年初一、清明节随同其他祖先再祭。三年后要举行“三年斋”。
1949年以后,有些丧葬程序已经删减。
二、原中甸县三坝纳西族火葬制度
三坝纳西乡
在原中甸县三坝一带的纳西族,他们的丧葬习俗保留纳西古风古俗较多,也较有自己的特点。
(一)死者落气之前,由东巴念经送到祖先所在地
当病人垂危时,家人即通知亲友及邻里老人,并请来东巴,大家一起围守在病人旁。病人咽气时,东巴边诵经边往口中放“含口”(与丽江大致相同),并把双唇按紧,以免从口中掉出来。东巴诵经内容是认祖先,把祖先名字一代代往上数,一般数到15代,把死者送到祖先所在地;再把亲族往上数3代,让死者与他们住在一起。因为在纳西族人的观念中,人死以后,其灵魂依然存在,并会与祖先生活在一起。诵经毕,把死者移至大木床末端,呈现坐势,脚垂床沿下,东巴提壶水由头淋起,为死者净身。这水要顺流而舀,并插香于河边作为买水钱。洗毕,五官点酥油,穿戴一新(忌穿毛皮类衣履,穿麻、棉类)后停放于大木床末端,面向神台“格顾鲁”(上火塘),上盖由4段麻布拼成的床单,压以竹条。再在死者头部方向放一小供桌,点上油灯,供以饭食及果品。与此同时,丧家要在门口吹三声牛角号,再鸣两枪,以示报丧。亲友及乡邻闻声纷纷前来祭拜,东巴坐于一侧一一介绍:“XX给您送礼物来了,请您把XX(礼物)带给他的祖先XX(数三代名字)。”
当天半夜,死者子女煨好茶,煮一碗稀粥状的“巴达”,鸡叫头遍时,随着牛角号、锣鼓、火枪声,孝子哭唱“鸡鸣献巴达”,以生动形象的词语,哭唤死者起床,凄切悲凉,在场者无不痛哭流涕。
尸体停放一两日后就入棺,棺木形似马槽,无盖,两侧各画一雌雄龙,棺头绘有天地日月,棺木末端绘有死者上路之图像。
入棺时,死者头朝北方(祖先故地方向),侧卧(状如生前在火塘边侧体而卧)。棺上盖上棉毯或麻布。棺木停放在粮场,供桌上供以果品、酒、茶及食物。左前方设东巴祭祀台,东巴不断诵经。每来一批献饭者,东巴都要诵经一次,孝子孝女也要相继哭拜一次。
(二)起灵前,东巴用《神路图》为死者引路
起灵前,东巴要用神路图或以麻布作象征,为死者引路。引路毕,家人牵来两匹装饰一新的马匹,一为死者坐骑,一为死者驮运行李的驮马。东巴跳神,以用水灌耳的办法让那匹坐骑全身颤抖,认为这才表明死者已上马。接着由旗队开路,马跟其后,棺材跟马后,后面是孝子孝女及送葬人群,直朝火化场方向进发。途中,遇桥鸣枪,哭灵者反向匍匐于地上,让棺木从头顶上抬过,以示为死者搭桥。送到村口,哭灵者及妇女返回,男人们则一直送到火化场。
(三)男用9层,女用7层木柴火化
每一姓氏有一固定火化场。火化前先要堆好木柴(男9层、女7层),待棺木抬到木堆上时,取掉盖在上面的毯子,把尸体扶坐于棺中,全身脱光,抹以酥油,再使其反睡下,衣物挂于棺上,然后进行火化。火化毕,捡回各部位的少许骨头,用麻布袋包好,带回家中供起来,一日三餐祭祀。
当天晚饭后,死者家属打扫好火塘,装满水槽,全家人赶上牲畜,寄宿别人家中,一连三日,以示让死者之魂回来。
(四)当年请东巴举行超荐仪式
当年农历十月或冬月,请东巴择日举行超荐仪式。扎草人于祭场,延请东巴诵经,全村人都要前来献饭,主人宰牦牛,宴请宾客,彻夜唱跳“喂热热”等歌舞,仪式庄重热烈。1950年以后,此仪式已从简。
三、维西玛莎人火葬制度
(一) 放“含口”(“飒沙肯”)
玛莎人每当老人生病时,子、媳要轮流在旁侍候。嫁出之女应带肉和鸡蛋等回来探望,或住下来护理。病人瞳孔放大,气有出无进时,要把挑好的大米、麦子等(男9粒、女7粒)及碎银些许放在嘴里,玛莎语把这个叫“飒沙肯”,家境好者还有放点金子和松石的。人们把病人落气时有无人在场放“飒沙”看得很重要,认为有人放“飒沙”,死者就会无牵挂地平安而去,永远保佑家庭和后代幸福。所以,放“飒沙”时, 要大声说:不要想家里,去找祖先父老,到“米里拉塔堆”去,粮食做饭吃,银子做路费。随即把尸体平放在落气的床上,盖上一层毯子。
(二) 洗尸,请东巴送魂
洗尸、换衣服和入棺是人死后首先要处理的事。通常由死者的儿子及姐妹来洗尸、换衣服。如子女及亲属与死者的八字相冲突,就要另请别人洗梳、换衣。洗梳时,女子及八字冲突的男子不能在场。洗尸的水是男9碗、女7碗,梳头是男子9下、女的7下,这老规矩不能违反。换衣服时要叫死者的名,并报告这件衣服是谁给的,那条裤子是谁给的,给你的衣裤是干净清白的;要想着好的事,不要牵挂什么,不要忘记路,要走光明大道;以后要转世就回这家屋里来。在场的主事东巴,即念诵开路送魂经,给死者报一站站地名:过金沙江,送到泸沽湖(也称“拉塔”海)边的拉塔堆,然后,再送到始祖出生的遥远的北方。之后才择时入棺,把尸体放入长方形棺木中。棺木,有老人之家,一般有准备。如未备好,得请木匠赶紧做,在入棺之前做好,不能延误时辰。
(三)请喇嘛或东巴祭奠后火化
人死后兴报丧,吹牛角或鸣枪均可。亲友们闻讯皆前来奔丧、祭奠。丧家有困难,亲邻们相助,送来米、肉等东西,从简办丧事,但玛莎人认为办丧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。因此,有的就要卖牲畜或土地来办。玛莎人是实行火化的,而要火化,按老规矩,要一两天,要请茶、吃几顿饭,要请喇嘛或东巴来念经,举行“飒的本”和“飒敬本”,意为大祭奠和小祭奠。然后,才能抬出去火化。这样一来,不少人家就做不起这些事。那无论如何要请少数人吃顿饭,把灵柩抬出去,找个地方先埋起来,等凑足财物后再行火化。所以,还出现过到要火化时,灵柩被狼和狗扒开,找不到完整尸体的情况。
玛莎人办丧事,无戴孝、穿孝衣的习惯。然而,由于家境情况不同,能做到什么程度就会有较大的差别。
家境富裕者,人死后,要在家放几天,请喇嘛念一两天经,要杀一二头牛、一两口猪,或杀三头牛、三口猪,要请亲邻吃几顿饭,做各种仪式,较为讲究。如做“飒的本”和“飒敬本”,其形式与内容与汉族和丽江纳西的“大祭奠”和“小祭奠”类似。新中国成立前,格课村的一家和当时的罗家做过,阮可村的阿崩去过这两家拿份饭。他说的情况是这样:
拿茶、酒、钱和粮食,请十来个喇嘛念经。
孝子、孝女穿孝衣,亲戚们戴孝。
灵前桌上摆着梨、桃、板栗、核桃、茶、酒、糯米粑粑、饵块、炒糯米花、肉食等。
宰了3头公牛、猪3口。请4个人砍肉,一块一块的,骨头用斧头砍,猪肉各块都有肥有瘦。专门请几个人来做饭,牛肉和猪肉各煮了两大锅。
家里做了五色的纸串,约丈多长,男死做9层,女死做7层,挂在门前树干上。
客人来到门口时,丧家要行礼叩拜。
客人送来祭奠的东西,先放在大盘子里,用手端到灵前半跪,司仪者要报是谁家送来的东西,是些什么东西,祭后入库房登记保管。
嫁出之女回来祭奠,除较重祭品外,还要带来一把纸伞,次日,孝子需向其致谢,谢物是牛肚皮一块和粑粑。
来吊祭的客人,要自带盛饭、盛汤的大碗和盆。按习俗每人一份饭汤(即份饭)。饭以两个中碗合盖起来的量为一份,肉每人一大块,牛肉汤、猪肉汤每人一木勺。人口较多之家庭的份饭一个人拿不回去,因此,份饭分完后先拿回家去,再回头来丧家吃饭。
当晚,前来参加吊祭的女儿,近亲的邻居家还要给一碗饭、一块肉。
晚上,当喇嘛们做“毛里拉”仪式,诵超度经108句。之后,由东巴主持,边祭边诵开路送魂经,意为把死者送到老祖先那里去。
(四)火化仪式由喇嘛主持
按俗,丧家做了“飒的本”和“飒敬本”之后,就可准备出殡火化。
次日,先把灵枢放在天井中、孝子孝女们叩头再祭。然后起灵抬棺,抬棺至少要4人,途中有人轮换。抬棺时,喇嘛要诵经、撒谷子。由一带火者前引,喇嘛在前,棺随其后,孝子佩带弩弓,在路上撒米花,直至火化场。场中火化灶要打扫干净,不能忘记火化时要用的油及要烧的麻子、大麦、小麦、青稞、豌豆、蔓菁种等粮食。到场后,喇嘛还要画东、南、西、北四至的圈及彩色屋子,把五个“东码”(面偶)放在圈内的四角和中央位置。两根圆棍放在火化灶正方的两侧,并在其上搭木柴架子,放上灵柩,木柴架法规矩是男性四五块交叉。女性三四块交叉,喇嘛边诵经,边将准备好的五把明子交给事先说好的人,按方位秩序绕火化灶三圈,然后在四角和中央点火(点火者是先到场地,在山上吃饭)。在诵经声中,烧带来的各种粮食、纸剪衣服及死者生前常用的一两件东西,同时,间隔倒淋油三次以助燃。诵经毕,即回丧家就餐。
近亲各户要留一人在火化场,待烧尸完才回去。而孝子须在火化场边烧一堆火守护,让火堆不熄,并于早晚在场祭奠。
火化后次日,海尼村一带去一个喇嘛同孝子把烧剩骨灰扫在一堆,加些遮盖即可。而阮可村一带则在火化后第二天,把骨灰扫到筐里倒在河里,然后把火化灶修整好,余下骨灰扫在一起,盖一块木板。说:去找祖先吧,我们也回去了,就算了事。以后死人时再清扫启用。
火化灶不按家庭区分,多数是一个自然村共用一个。
(五) 非正常死亡者,不能用公共火化场火化
非正常死亡者,如自刎、吃草乌中毒死亡者,不能用公共火化场灶,得另找地方火化。
(六) 小孩死亡,用土葬
未成年的小孩死亡,不火化,找个地方掩埋就行。12岁以上正常死亡者,在公共火化场火化。
(七) 做“七”不做年斋
玛莎人也做“七”事,死后7日,就在家祭献,到七七四十九天,请几个客人,在家祭一次。整个丧事,大体结束。一般不做年斋。
新中国成立后,耗财费力的丧事仪式不做了。近十来年,也有人想按老规矩办丧事,但与过去相比,简单多了。因为也没有喇嘛和东巴来念经做法事。
现在玛莎人地区,仍坚持人死后火化。
四、永宁摩梭人火葬制度
摩梭人
按习惯,摩梭人死后要火葬,摩梭人的火葬深受达巴教和喇嘛教的影响。
(一) 人死后,首先向舅父报丧
人死后,主人家立即放三声火枪或土炮,向亲友报丧。离得较远的派专人去报丧。如果死者是出嫁的妇女,就要由死者的女儿去舅父家报丧,舅父需再三邀请之后,才披着披毡,腰挂长刀,带有关祭品来到其已故姐妹家,外甥必须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迎接。舅父到达后,照例要说些“我家的人好好的,怎么会死掉”等愤怒和不满的话,并象征性地挥刀在门槛上砍上三刀。外甥则赔不是,求舅父息怒,并以上宾招待。
(二) 达巴占卜后洗尸,捆尸后放入正室后面土穴中,停尸长短由喇嘛决定
所有亲戚到达后,要帮助丧家的人洗尸。洗尸的水,男用9瓢,女用7瓢,到哪儿去打水和谁去打水,由达巴决定。洗尸毕,将少许碎银、茶叶和酥油放入死者口中,并在耳、鼻等处涂点酥油,接着用麻布带子或白布带子将死者捆成蹲坐式,即两臂交叉放在胸前(交叉的双臂,女子右手压在左手上,男子左手压在右手上),两腿屈起,双脚交叉(男的左脚在前,女的右脚在前),捆扎时男子9道,女子7道。捆扎好的尸体装在麻布或白布袋内,放入正室后早已挖好的土穴中,面向大门,上盖铁锅或木板,再封一层土。封土后,由独生子或外甥动第一锄土(开封时也如此)。其他人再动手盖上,土上再盖一个花篮(花篮有孔,孔洞象征许多眼睛守护着死者,以免死者害怕鬼魂侵入),再用一块麻布罩围。停尸期间,在它前面放一小桌子,点灯,供上茶、酒、肉、饭、干果等祭品,并请喇嘛念经超度。亲友们带着祭品相继吊唁,还要送一些粮食和肉等食物给丧家。停尸时间长短由喇嘛决定,但最长不得超过49天。
(三) 火化前,达巴主持“洗马”仪式
烧尸的前一天将尸体从穴中取出,放入直立的方形木棺内,请达巴念经,为死者的灵魂开路,同时还要进行“洗马”仪式。由达巴主持,选2〜6匹马,加以装饰,其中一匹是让死者骑的。达巴和骑手(儿子或外甥)要穿长袍或盔甲,戴官帽,持长刀,边念经,边往马身上洒水,象征性地洗刷马身,还大声赞颂马比闪电快,比燕子和虎豹都跑得快,然后骑马闯入死者家的大门后再奔出,也有的是骑马绕火化场,死者是男性绕9圈,女性绕7圈。这种仪式,一为表示给死者亡灵送骑马,二为表示死者灵魂回自己的身生地告别。
(四)喇嘛主持火化仪式
出殡那天,由儿子或外甥牵驮着死者生前一些用具的马在前引路,4人抬棺跟着,于天亮前达到火化场。到场后,由七八个喇嘛面向东方盘坐诵经,举行告别仪式,然后将尸体从棺内抬出,放在柴架上点火焚烧。喇嘛们边念经边淋浇酥油助燃。烧毕,捡些从脚到头的骨头放入小麻布口袋带回家,在院内由达巴念经开路再祭,在祭奠中需用一只鸡(男用母鸡,女用公鸡)来祭祀,表示死者有伴侣相陪。祭毕,派两个男子把骨灰袋存放到本家族的公共墓地上。
客户评价
来自合肥市公安局李长阳先生的评价
往生天堂,逝者至上,合肥殡仪,值得托付
合肥殡仪来自包河区的客户反馈
你们家的骨灰盒很漂亮,很上档次,所有丧葬用品都从你们家购买的,质量非常好。
合肥殡仪来自蜀山区的客户反馈
慌乱之中,慎终有大爱,相伴故人行。你们的服务和价格都很好,正规专业,庆幸选择了你们。
合肥殡仪来自经开区的客户反馈
诚信商家!合肥殡仪的灵堂样式很满意,整体效果很好,质量也很好,速度也快!给个赞!谢谢你们的服务